評劇是我國第二大地方劇種,主要流行在北方地區,而寶坻是西路評劇的發祥地。2006年,寶坻評劇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評劇起源於十八世紀,成型於清光緒年間,早年曾稱“京東蹦蹦戲”。評劇是在民間“蓮花落(讀Lao四聲)”和“蹦蹦戲”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由一生一旦撂地演出,演員自打竹板,且唱且舞。後來又發展成旦角拿絲絹、生角操紙扇,以第三人稱對口演唱故事的形式,稱“唱對口”。其後,進一步借鑒了河北梆子、京劇等劇種的藝術表現手法,吸收了縣內流行的“地頭調”和“娃娃腔”等唱腔,基本形成了自身的戲劇表演模式,一批故事情節完整、行當齊全的大型劇目開始在舞台上演出。隨著藝術特色的不斷成熟民間戲班不斷增多,養班唱戲盛行,寶坻湧現出了一批優秀藝人,並開始到外縣和大城市流動演出。
寶坻評劇發展過程中,有兩個戲班功不可沒。一個是雙王寺村的“楊掌班”;一個是下五莊村的“九合班”。他們以農村撂地演出為主,逢年過節時演出頻繁,常以打擂台形式爭比高低。後來這兩個班社唱進北京城,推動了評劇藝術的發展。
光緒末年,寶坻“蹦蹦戲”戲班進入北京演出《趙連弼借糧》《十粒金丹》《劉翠屏哭井》《五女哭墳》和《劉成殺婿》等劇目,得到西太後賞識,從而在全國確立了評劇的地位。中國評劇院院長胡沙先生在其所著《評劇簡史》中載:“在八九三年,也就是光緒十九年之時,第一批農民藝術家帶著自己粗獷的‘蹦蹦’藝術,闖進了紫禁城...... 特別是西路著名小生金葉子的一曲高歌,聲震九城,使京都人民耳目為之一新。從此,西路評劇就在北京紮下了根”。
評劇成型後,藝人們紛紛組成戲班去各地演唱,對評劇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眾多的班組,造就了一大批寶坻籍的評劇藝術家。新中國成立前後,許多寶坻籍評劇藝術家在評劇界非常有影響。主要有:樂不夠、金葉子、劉春德、劉寶山、王仲元、劉小樓、趙連喜、趙麗蓉、李福安、孔廣山、宋淑舫、寇文止、張存凱、郝文富、王林和李亞榮等。 其中樂不夠和金葉子等藝人在1893年首次進入北京王公府邸演出。醜角,精於彩旦。代表劇目有:《趙連弼借糧》《頂鍋》《摔子勸夫》和《小姑賢》等。1896年,帶班進入天津演唱,為西路醜角師宗;金葉子(約1874—1927),原習旦角,後改小生,1890年前後,唱響天津。他扮相英俊,嗓音天賦極佳,被時人譽為“金嗓子”,代表劇目有:《夜宿花亭》《蜜蜂記》《鐵蓮花》《劉公案》《化緣》和《賣水》等。
寶坻評劇名家趙連喜在評劇《祥林嫂》中飾演賀老六
寶坻評劇名家劉小樓在《白蛇傳》中飾演許仙
寶坻評劇名家趙麗蓉在評劇《花為媒》中飾演阮媽
與此同時,寶坻境內的評劇演出活動也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1953年寶坻縣成立藝術聯合總會,大部分評劇民間藝人入了會。1954年舉辦了優秀劇團匯演,10餘個業餘劇團演出了《白蛇傳》《王貴與李香香》和《小女婿》等經典劇目。1965年,在原民間藝人組織的“天天新劇社”的基礎上,寶坻組建了第一個專業劇團—寶坻縣評劇團。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寶坻的評劇事業更加繁榮,全區湧現出評劇團體23個,排演了一批反映時代新生活的評劇劇目,並多次在省市級評劇匯演中獲獎。1986年,在首屆天津戲劇節中,寶坻評劇團創作表演的現代評劇《張媽買驢》得到了有關領導的高度評價。2000年,寶坻區創辦《開心雙休日》評劇擂台賽,推動了評劇藝術的繁榮發展,評劇藝術在人民群眾中廣泛傳承。2005年,天津市第一家民營劇團新蕾評劇團建立,同全區大大小小的評劇團一起,繼續在評劇的藝術世界裏辛勤耕耘,嚐試探索著新形勢下評劇藝術的發展壯大之路。
民間演出團體
民間演出團體
評劇愛好者
天津市新蕾評劇團成立五周年演出
作為評劇藝術之鄉,寶坻區深入貫徹“文化興區”戰略,評劇藝術得到了很好的保護與傳承,寶坻因評劇項目被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多年來,寶坻每年都投入相應經費用於評劇事業的繁榮與發展,文化部門積極組織開展群眾性的評劇演唱活動。2012年,寶坻區整合“寶坻杯”天津市評劇票友大賽和環渤海專業院團青年演員評劇電視大賽兩項賽事,推出了“寶坻杯”環渤海評劇電視大賽,對評劇藝術的傳承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青少年評劇演員培養
近幾年,寶坻區影劇院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都會舉行大型評劇演出,邀請石家莊、沈陽、唐山等地名氣較高的評劇團體,為寶坻父老鄉親奉獻評劇盛宴,也為評劇的傳承與推廣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寶坻影劇院正月十五 名家名段演唱會
部分圖片素材取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係作者刪除。
下期給朋友們介紹寶坻評劇代表性人物:武生名家趙連喜、小生翹楚劉小樓、平民藝術家趙麗蓉。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